由于人的耳根灵敏,十方音声普闻,通过耳根起修,更加方便,容易得力,所以在《楞严经》中,特别推荐此耳根圆通法门:
具体如何修行呢?
一 修行次第
欲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先了解其修行次第。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耳根圆通法门,是观世音菩萨初入三摩地的修行方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观世音菩萨在听闻音声的过程中,入于闻性之流。入流后,所闻的音声归于空寂,不生动静二相,这样继续下去,能闻和所闻逐渐都销尽了,一切闻听都不住其上,接着能觉和所觉也空了,到了极其空圆的境界,然后能空和所空也灭除掉。能空和所空灭除掉后,所有生灭相就都消失了,生灭相已无,无生灭相的寂灭就现前了。因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间和出世间,境界圆明十方,并获得两种证量,一者上合诸佛真心,体解到诸佛的无上慈忍力,二者下合众生心,体解了一切众生的悲苦心愿。
具体如何修行呢?
一 修行次第
欲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先了解其修行次第。
耳根圆通法门是以听闻音声为入手点,以入流为内中法门,渐次破除三关:能闻所闻,能觉所觉,能空所空,而后得入三摩地。
二 闻性、觉性、空性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还有三个隐含的关键词需要并做了解,即:闻性、觉性、空性。
听见的音声叫作所闻,能听见音声的听觉系统叫作能闻,支持能闻所闻正常运转的叫作闻性。所谓闻性,就是听闻的性能。
闻性是隐,能闻所闻是显,彼此是相互对应的关系。闻性是理体,看不见摸不着,依靠能闻和所闻去展现出来。假如没有闻性,能闻和所闻不会存在。
譬如警察抓犯人,警察是能抓,犯人是所抓,警察抓犯人是抓性:也就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给二者的权责义务。再如扫地机器人,机器人是能扫,地是所扫,制造者赋予给机器人扫地的功能,就是扫性。又如我吃饭,我是能吃,饭是所吃,我吃饭的功能是吃性。
能觉、所觉、觉性;能空、所空、空性;和能闻、所闻、闻性,都是同样的道理。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先入闻性之流,破除能闻所闻的障碍;再入觉性之流,破除能觉所觉的障碍,再入空性之流,破除能空所空的障碍,然后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三 入流
犯人不希望被警察抓到,理论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就是取消抓性。这样,犯人就不再是“犯”人了,只是一个人;警察也不再是具有抓犯人职责的人了,也只是一个人。人与人归于平等。
二 闻性、觉性、空性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还有三个隐含的关键词需要并做了解,即:闻性、觉性、空性。
听见的音声叫作所闻,能听见音声的听觉系统叫作能闻,支持能闻所闻正常运转的叫作闻性。所谓闻性,就是听闻的性能。
闻性是隐,能闻所闻是显,彼此是相互对应的关系。闻性是理体,看不见摸不着,依靠能闻和所闻去展现出来。假如没有闻性,能闻和所闻不会存在。
譬如警察抓犯人,警察是能抓,犯人是所抓,警察抓犯人是抓性:也就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给二者的权责义务。再如扫地机器人,机器人是能扫,地是所扫,制造者赋予给机器人扫地的功能,就是扫性。又如我吃饭,我是能吃,饭是所吃,我吃饭的功能是吃性。
能觉、所觉、觉性;能空、所空、空性;和能闻、所闻、闻性,都是同样的道理。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先入闻性之流,破除能闻所闻的障碍;再入觉性之流,破除能觉所觉的障碍,再入空性之流,破除能空所空的障碍,然后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三 入流
犯人不希望被警察抓到,理论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就是取消抓性。这样,犯人就不再是“犯”人了,只是一个人;警察也不再是具有抓犯人职责的人了,也只是一个人。人与人归于平等。
同样的道理,要破除能闻所闻的障碍,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在闻性上破除。要破除能觉所觉、能空所空的障碍,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在觉性、空性上破除。
所谓的入流,在修行耳根圆通法门之初,就是入闻性之流。
因为闻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体,而能闻所闻正是其显现,所以,从表象上看,入闻性之流,也就是入能闻所闻之流。但是切不可只入能闻之流,或者只入所闻之流,这样就修偏了,失于平等性。一旦失于平等性,必然引发深深的著相。一旦著相,就与耳根圆通法门背道而驰了。
入流就像两个相爱的人结婚过日子,无论和气还是吵架,爱都在底层流淌,入于婚姻之流里。爱是能,和气和吵架是所,婚姻是性。假如双方的心都在和气或者吵架上,婚姻名存实亡,就是出流了。假如双方事事处处都必须明确体现出爱意,导致身心疲惫,也是出流了。
所谓的入流,在修行耳根圆通法门之初,就是入闻性之流。
因为闻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体,而能闻所闻正是其显现,所以,从表象上看,入闻性之流,也就是入能闻所闻之流。但是切不可只入能闻之流,或者只入所闻之流,这样就修偏了,失于平等性。一旦失于平等性,必然引发深深的著相。一旦著相,就与耳根圆通法门背道而驰了。
入流就像两个相爱的人结婚过日子,无论和气还是吵架,爱都在底层流淌,入于婚姻之流里。爱是能,和气和吵架是所,婚姻是性。假如双方的心都在和气或者吵架上,婚姻名存实亡,就是出流了。假如双方事事处处都必须明确体现出爱意,导致身心疲惫,也是出流了。
那么,应该如何入流呢?
其实非常简单。
就像开车在公路上行驶,与同向的车流都保持一致的速度,彼此相对静止,身心静谧安定,这就是入流了。
开车汇入车流,这是初步入流。
随时调整动态车速,保持彼此相对静止,就完全入流了。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时,听闻到音声,音声进进出出,汇入音声流里,与音声打成一片,不与音声成对立面,不分彼此,混成自家人,这就是入流了。
我是能入,周围的车辆是所入,当相对静止时,我与所入同步,所以也就没有所入了,就是“亡所”。
当与音声打成一片时,对立消弭,自然也就没有能所之分了,因此,当完全入流时,也即便是亡所。
其实非常简单。
就像开车在公路上行驶,与同向的车流都保持一致的速度,彼此相对静止,身心静谧安定,这就是入流了。
开车汇入车流,这是初步入流。
随时调整动态车速,保持彼此相对静止,就完全入流了。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时,听闻到音声,音声进进出出,汇入音声流里,与音声打成一片,不与音声成对立面,不分彼此,混成自家人,这就是入流了。
我是能入,周围的车辆是所入,当相对静止时,我与所入同步,所以也就没有所入了,就是“亡所”。
当与音声打成一片时,对立消弭,自然也就没有能所之分了,因此,当完全入流时,也即便是亡所。
四 着眼点
开车汇入车流,与同向的车流保持相对一致的速度后,这时注意力缓和下来,所以此时的内心处是静定的。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与音声打成一片,“入流亡所”后,也会升起静定。
对于此静定来讲,没有动,也没有静。好比说一个苹果,苹果就是苹果,既不是鲜红的苹果,也不是脆甜的苹果。鲜红、脆甜,是苹果的形容词,动和静都是相,也相当于形容词,但是静定就是静定,是没有任何形容词的。这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从听闻音声入手,入流亡所,而后升起静定。这片静定,就是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着眼点。
很多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人,都是卡在了三个地方:一是实修前没有理通修行次第,盲修瞎练;二是不知什么是入流,不是在能闻上折腾就是在所闻上折腾;第三就是入流以后不知道从哪里继续下手修行,不能发见着眼点。
当静定升起,即着眼于静定上,令这片静定绵密增长,就是“如是渐增”。此时就像一台电机,静定相当于定子,能闻所闻相当于转子。定子不动,转子常转,即“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五 能、所、性、入流,用功方法
能闻所闻、能觉所觉、能空所空:是能所,是显,是表象,是有相的。
闻性、觉性、空性:是性,是隐,是本质,是无相的。
开车汇入车流,与同向的车流保持相对一致的速度后,这时注意力缓和下来,所以此时的内心处是静定的。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与音声打成一片,“入流亡所”后,也会升起静定。
对于此静定来讲,没有动,也没有静。好比说一个苹果,苹果就是苹果,既不是鲜红的苹果,也不是脆甜的苹果。鲜红、脆甜,是苹果的形容词,动和静都是相,也相当于形容词,但是静定就是静定,是没有任何形容词的。这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从听闻音声入手,入流亡所,而后升起静定。这片静定,就是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着眼点。
很多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人,都是卡在了三个地方:一是实修前没有理通修行次第,盲修瞎练;二是不知什么是入流,不是在能闻上折腾就是在所闻上折腾;第三就是入流以后不知道从哪里继续下手修行,不能发见着眼点。
当静定升起,即着眼于静定上,令这片静定绵密增长,就是“如是渐增”。此时就像一台电机,静定相当于定子,能闻所闻相当于转子。定子不动,转子常转,即“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五 能、所、性、入流,用功方法
能闻所闻、能觉所觉、能空所空:是能所,是显,是表象,是有相的。
闻性、觉性、空性:是性,是隐,是本质,是无相的。
入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一,不在能、所有相上用功。否则就是著相了。而是应该退返到性无相上面来。
二,闻听不是耳根圆通法门的用功方法,入流才是用功方法。
入流的用功方法分为两个,任选其一即可。
第一个:把能所全部化归成性。形象地说,闻听相当于闸门,打开闸门把音声洪水放进来,全部导入性的渠道。
当入于闻性之流时,能闻所闻全部化归入闻性之流。
当入于觉性之流时,能觉所觉全部化归入觉性之流。
当入于空性之流时,能空所空全部化归入空性之流。
当空无所空,无空真空的境界,此时一切生灭法皆无,即“寂灭现前”了。
第二个:不理会能所,直接住到性上去。形象地说,能和所相当于烟雾弹,放出烟雾隐藏了性。对于烟雾弹和放出的烟雾不要理会,直寻伺到性,然后住于性上,此时烟雾自将消弭。
一,不在能、所有相上用功。否则就是著相了。而是应该退返到性无相上面来。
二,闻听不是耳根圆通法门的用功方法,入流才是用功方法。
入流的用功方法分为两个,任选其一即可。
第一个:把能所全部化归成性。形象地说,闻听相当于闸门,打开闸门把音声洪水放进来,全部导入性的渠道。
当入于闻性之流时,能闻所闻全部化归入闻性之流。
当入于觉性之流时,能觉所觉全部化归入觉性之流。
当入于空性之流时,能空所空全部化归入空性之流。
当空无所空,无空真空的境界,此时一切生灭法皆无,即“寂灭现前”了。
第二个:不理会能所,直接住到性上去。形象地说,能和所相当于烟雾弹,放出烟雾隐藏了性。对于烟雾弹和放出的烟雾不要理会,直寻伺到性,然后住于性上,此时烟雾自将消弭。
稳住于闻性上,能闻和所闻自将消弭。
稳住于觉性上,能觉和所觉自将消弭。
稳住于空性上,能空和所空自将消弭,真空即现。
六 反闻闻自性
佛性真空,本源清净,动而生觉,起立为相,相相更生,乱为世界。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即是通过闻听纷乱世界中的音声作为起点,逆流而上,返本还源,找到佛性。所以称为“反闻闻自性”的法门。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就像玩俄罗斯套娃,拿开最外层的套娃,再拿开次一层的套娃,再拿开次二层的套娃,一层一层地深入拿开下去,拿掉最内层后,入一真法界。
能闻的听觉系统和所闻的音声,是最外层的套娃,通过退返入闻性流拿掉。
能闻所闻拿掉了,再退返入觉性流,拿掉能觉和所觉。这是次一层套娃。
能觉所觉拿掉了,再退返入空性流,拿掉能空和所空。这是次二层套娃。
佛性是真空,能空和所空是假空。当假空拿掉时,真空当即就现前了!
七 实修步骤和境界
第一步,让心闲适下来。
稳住于觉性上,能觉和所觉自将消弭。
稳住于空性上,能空和所空自将消弭,真空即现。
六 反闻闻自性
佛性真空,本源清净,动而生觉,起立为相,相相更生,乱为世界。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即是通过闻听纷乱世界中的音声作为起点,逆流而上,返本还源,找到佛性。所以称为“反闻闻自性”的法门。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就像玩俄罗斯套娃,拿开最外层的套娃,再拿开次一层的套娃,再拿开次二层的套娃,一层一层地深入拿开下去,拿掉最内层后,入一真法界。
能闻的听觉系统和所闻的音声,是最外层的套娃,通过退返入闻性流拿掉。
能闻所闻拿掉了,再退返入觉性流,拿掉能觉和所觉。这是次一层套娃。
能觉所觉拿掉了,再退返入空性流,拿掉能空和所空。这是次二层套娃。
佛性是真空,能空和所空是假空。当假空拿掉时,真空当即就现前了!
七 实修步骤和境界
第一步,让心闲适下来。
盘腿打坐,或立或卧,均可。首先让心闲适下来。当心闲适下来后,静听周围的音声。
第二步,倾听音声。
无论是白天人声鼎沸的菜市场里、酒吧KTV里、工厂车间里、办公室里、车来车往的马路边上;或是夜里家中各种电器的低鸣、音响放出的音乐、电视的声音;或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或是自己的念佛声、诵经声、持咒声,等等。一切环境、一切音声,都可以拿来倾听。
第三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比如倾听一首歌曲。
融入到歌曲中。试着与歌曲无分彼此,打成一片,如流水一般,和音同尘。
抑或,像驰游在音声组成的大海里。海面上波涛澎湃起伏,是音声的色相;逐渐地沉没,深入海底,是音声的无分别相。深入海底时,注意力从听闻音声上解放出来,身心静定。或有杂念,都不能影响。
注意七个要点:
一,不要用耳朵去寻找、刻意倾听歌曲的音声。而是:音声自然地流过来,经过耳朵,自然听闻。
二,对于好听的音声不要欢喜追逐,对于难听的音声不要烦躁,不要拒绝。
三,各种音声,尤其是一首完整的歌曲,会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剧情、意境、旋律出来。心思不要跟着剧情、意境和旋律跑掉。
第二步,倾听音声。
无论是白天人声鼎沸的菜市场里、酒吧KTV里、工厂车间里、办公室里、车来车往的马路边上;或是夜里家中各种电器的低鸣、音响放出的音乐、电视的声音;或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或是自己的念佛声、诵经声、持咒声,等等。一切环境、一切音声,都可以拿来倾听。
第三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比如倾听一首歌曲。
融入到歌曲中。试着与歌曲无分彼此,打成一片,如流水一般,和音同尘。
抑或,像驰游在音声组成的大海里。海面上波涛澎湃起伏,是音声的色相;逐渐地沉没,深入海底,是音声的无分别相。深入海底时,注意力从听闻音声上解放出来,身心静定。或有杂念,都不能影响。
注意七个要点:
一,不要用耳朵去寻找、刻意倾听歌曲的音声。而是:音声自然地流过来,经过耳朵,自然听闻。
二,对于好听的音声不要欢喜追逐,对于难听的音声不要烦躁,不要拒绝。
三,各种音声,尤其是一首完整的歌曲,会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剧情、意境、旋律出来。心思不要跟着剧情、意境和旋律跑掉。
四,各种音声,或歌曲,在业内人士眼里,不过是按照某些规则堆积在一起的音量、音调、音色罢了;在编辑软件里面,歌曲只是一组连续的波线而已;在能量层面,不过是能量的起伏流动感罢了。理解了这些,有助于破除音声色相,入闻性之流。
五,入流时的静定,不是刻意做出来或想象出来的,而是一旦入流,身心自然趋入的静定的境界。
六,入流时的静定,是灵明清澈。不是死寂沉沉的静定,也不是像要睡着了一样迷糊混沌,倘若如此,就修偏了。赶快修正过来。
七,听着歌曲修耳根圆通法门其实是最难的。听情感恬淡的、舒缓的、相对单一的音声,比如雨声、轻音乐等,更容易些。
第四步,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入于闻性之流后,所闻的音声不闻,静定升起,此静定没有动静二相。
此时所闻的音声虽然不闻,但是还是有的,依然能够听闻到,只是不起心去听而已。
第五步,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静定之功夫不断地增长,能闻所闻渐渐销尽,一切能闻所闻都不住了。
当一切能闻所闻都不住时,身心境界会产生光明,光明起来。
五,入流时的静定,不是刻意做出来或想象出来的,而是一旦入流,身心自然趋入的静定的境界。
六,入流时的静定,是灵明清澈。不是死寂沉沉的静定,也不是像要睡着了一样迷糊混沌,倘若如此,就修偏了。赶快修正过来。
七,听着歌曲修耳根圆通法门其实是最难的。听情感恬淡的、舒缓的、相对单一的音声,比如雨声、轻音乐等,更容易些。
第四步,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入于闻性之流后,所闻的音声不闻,静定升起,此静定没有动静二相。
此时所闻的音声虽然不闻,但是还是有的,依然能够听闻到,只是不起心去听而已。
第五步,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静定之功夫不断地增长,能闻所闻渐渐销尽,一切能闻所闻都不住了。
当一切能闻所闻都不住时,身心境界会产生光明,光明起来。
第六步,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觉是觉知、觉察。闻相当于鸡蛋的蛋清蛋黄,是厚重的觉,觉相当于蛋壳,是闻的表层部分。通过入觉性之流破除能觉所觉:与能觉所觉打成一片,消弭能所对立,这时就会生出大圆觉的境界,就是“空觉极圆”。
空觉极圆,既是对修行境界的如实陈述,也是在说,要把能觉所觉完全空掉。
修到这一步时,就踏入了甚深禅定境界,身心完全安住不动。
第七步,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接着入空性之流,破除能空所空。
能空所空是假空,假空仍然是有相的,还有空的形象。当此假空灭除掉时,就是一切有生灭有对立的事物通通灭除的时候,真空立刻现前。
真空就是不生不灭的佛性大本源!
八 修证后的境界
观世音菩萨修行耳根圆通法门成就时,“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修证境界。
但并不是所有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人所获得的修证境界都是这样的。有的人所证者深,有的人所证者浅,乃至浅到只到“寂灭现前”的地步,平淡无奇。证量浅没关系,只须在日后的生活中做好保任的功夫就行了。
作者:金毛吼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32299/answer/8772384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觉是觉知、觉察。闻相当于鸡蛋的蛋清蛋黄,是厚重的觉,觉相当于蛋壳,是闻的表层部分。通过入觉性之流破除能觉所觉:与能觉所觉打成一片,消弭能所对立,这时就会生出大圆觉的境界,就是“空觉极圆”。
空觉极圆,既是对修行境界的如实陈述,也是在说,要把能觉所觉完全空掉。
修到这一步时,就踏入了甚深禅定境界,身心完全安住不动。
第七步,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接着入空性之流,破除能空所空。
能空所空是假空,假空仍然是有相的,还有空的形象。当此假空灭除掉时,就是一切有生灭有对立的事物通通灭除的时候,真空立刻现前。
真空就是不生不灭的佛性大本源!
八 修证后的境界
观世音菩萨修行耳根圆通法门成就时,“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修证境界。
但并不是所有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人所获得的修证境界都是这样的。有的人所证者深,有的人所证者浅,乃至浅到只到“寂灭现前”的地步,平淡无奇。证量浅没关系,只须在日后的生活中做好保任的功夫就行了。
怎样做保任功夫呢?
仍然很简单:多多地住于寂灭境界中。遇到生活里的起心动念,则以寂灭境界化之。久久纯熟,起心动念也是寂灭,动静合一,即乃大成。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修行起来并不困难,只须晓了经文,理清意旨,然后按部就班地用功就行了,速得即生成就!
仍然很简单:多多地住于寂灭境界中。遇到生活里的起心动念,则以寂灭境界化之。久久纯熟,起心动念也是寂灭,动静合一,即乃大成。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修行起来并不困难,只须晓了经文,理清意旨,然后按部就班地用功就行了,速得即生成就!
作者:金毛吼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32299/answer/8772384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