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9, 2020

耳根圆通法门应该如何实修?

由于人的耳根灵敏,十方音声普闻,通过耳根起修,更加方便,容易得力,所以在《楞严经》中,特别推荐此耳根圆通法门: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耳根圆通法门,是观世音菩萨初入三摩地的修行方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观世音菩萨在听闻音声的过程中,入于闻性之流。入流后,所闻的音声归于空寂,不生动静二相,这样继续下去,能闻和所闻逐渐都销尽了,一切闻听都不住其上,接着能觉和所觉也空了,到了极其空圆的境界,然后能空和所空也灭除掉。能空和所空灭除掉后,所有生灭相就都消失了,生灭相已无,无生灭相的寂灭就现前了。因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间和出世间,境界圆明十方,并获得两种证量,一者上合诸佛真心,体解到诸佛的无上慈忍力,二者下合众生心,体解了一切众生的悲苦心愿。
具体如何修行呢?

一 修行次第
欲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先了解其修行次第。

耳根圆通法门是以听闻音声为入手点,以入流为内中法门,渐次破除三关:能闻所闻,能觉所觉,能空所空,而后得入三摩地。

二 闻性、觉性、空性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还有三个隐含的关键词需要并做了解,即:闻性、觉性、空性。
听见的音声叫作所闻,能听见音声的听觉系统叫作能闻,支持能闻所闻正常运转的叫作闻性。所谓闻性,就是听闻的性能。

闻性是隐,能闻所闻是显,彼此是相互对应的关系。闻性是理体,看不见摸不着,依靠能闻和所闻去展现出来。假如没有闻性,能闻和所闻不会存在。

譬如警察抓犯人,警察是能抓,犯人是所抓,警察抓犯人是抓性:也就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给二者的权责义务。再如扫地机器人,机器人是能扫,地是所扫,制造者赋予给机器人扫地的功能,就是扫性。又如我吃饭,我是能吃,饭是所吃,我吃饭的功能是吃性。
能觉、所觉、觉性;能空、所空、空性;和能闻、所闻、闻性,都是同样的道理。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先入闻性之流,破除能闻所闻的障碍;再入觉性之流,破除能觉所觉的障碍,再入空性之流,破除能空所空的障碍,然后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三 入流
犯人不希望被警察抓到,理论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就是取消抓性。这样,犯人就不再是“犯”人了,只是一个人;警察也不再是具有抓犯人职责的人了,也只是一个人。人与人归于平等。

同样的道理,要破除能闻所闻的障碍,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在闻性上破除。要破除能觉所觉、能空所空的障碍,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在觉性、空性上破除。

所谓的入流,在修行耳根圆通法门之初,就是入闻性之流。

因为闻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体,而能闻所闻正是其显现,所以,从表象上看,入闻性之流,也就是入能闻所闻之流。但是切不可只入能闻之流,或者只入所闻之流,这样就修偏了,失于平等性。一旦失于平等性,必然引发深深的著相。一旦著相,就与耳根圆通法门背道而驰了。

入流就像两个相爱的人结婚过日子,无论和气还是吵架,爱都在底层流淌,入于婚姻之流里。爱是能,和气和吵架是所,婚姻是性。假如双方的心都在和气或者吵架上,婚姻名存实亡,就是出流了。假如双方事事处处都必须明确体现出爱意,导致身心疲惫,也是出流了。
那么,应该如何入流呢?

其实非常简单。

就像开车在公路上行驶,与同向的车流都保持一致的速度,彼此相对静止,身心静谧安定,这就是入流了。

开车汇入车流,这是初步入流。

随时调整动态车速,保持彼此相对静止,就完全入流了。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时,听闻到音声,音声进进出出,汇入音声流里,与音声打成一片,不与音声成对立面,不分彼此,混成自家人,这就是入流了。

我是能入,周围的车辆是所入,当相对静止时,我与所入同步,所以也就没有所入了,就是“亡所”。

当与音声打成一片时,对立消弭,自然也就没有能所之分了,因此,当完全入流时,也即便是亡所。

四 着眼点
开车汇入车流,与同向的车流保持相对一致的速度后,这时注意力缓和下来,所以此时的内心处是静定的。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与音声打成一片,“入流亡所”后,也会升起静定。

对于此静定来讲,没有动,也没有静。好比说一个苹果,苹果就是苹果,既不是鲜红的苹果,也不是脆甜的苹果。鲜红、脆甜,是苹果的形容词,动和静都是相,也相当于形容词,但是静定就是静定,是没有任何形容词的。这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从听闻音声入手,入流亡所,而后升起静定。这片静定,就是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着眼点。
很多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人,都是卡在了三个地方:一是实修前没有理通修行次第,盲修瞎练;二是不知什么是入流,不是在能闻上折腾就是在所闻上折腾;第三就是入流以后不知道从哪里继续下手修行,不能发见着眼点。

当静定升起,即着眼于静定上,令这片静定绵密增长,就是“如是渐增”。此时就像一台电机,静定相当于定子,能闻所闻相当于转子。定子不动,转子常转,即“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五 能、所、性、入流,用功方法
能闻所闻、能觉所觉、能空所空:是能所,是显,是表象,是有相的。
闻性、觉性、空性:是性,是隐,是本质,是无相的。


入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一,不在能、所有相上用功。否则就是著相了。而是应该退返到性无相上面来。

二,闻听不是耳根圆通法门的用功方法,入流才是用功方法。

入流的用功方法分为两个,任选其一即可。

第一个:把能所全部化归成性。形象地说,闻听相当于闸门,打开闸门把音声洪水放进来,全部导入性的渠道。

当入于闻性之流时,能闻所闻全部化归入闻性之流。
当入于觉性之流时,能觉所觉全部化归入觉性之流。
当入于空性之流时,能空所空全部化归入空性之流。

当空无所空,无空真空的境界,此时一切生灭法皆无,即“寂灭现前”了。

第二个:不理会能所,直接住到性上去。形象地说,能和所相当于烟雾弹,放出烟雾隐藏了性。对于烟雾弹和放出的烟雾不要理会,直寻伺到性,然后住于性上,此时烟雾自将消弭。

稳住于闻性上,能闻和所闻自将消弭。
稳住于觉性上,能觉和所觉自将消弭。
稳住于空性上,能空和所空自将消弭,真空即现。

六 反闻闻自性
佛性真空,本源清净,动而生觉,起立为相,相相更生,乱为世界。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即是通过闻听纷乱世界中的音声作为起点,逆流而上,返本还源,找到佛性。所以称为“反闻闻自性”的法门。

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就像玩俄罗斯套娃,拿开最外层的套娃,再拿开次一层的套娃,再拿开次二层的套娃,一层一层地深入拿开下去,拿掉最内层后,入一真法界。

能闻的听觉系统和所闻的音声,是最外层的套娃,通过退返入闻性流拿掉。
能闻所闻拿掉了,再退返入觉性流,拿掉能觉和所觉。这是次一层套娃。
能觉所觉拿掉了,再退返入空性流,拿掉能空和所空。这是次二层套娃。
佛性是真空,能空和所空是假空。当假空拿掉时,真空当即就现前了!

七 实修步骤和境界
第一步,让心闲适下来。

盘腿打坐,或立或卧,均可。首先让心闲适下来。当心闲适下来后,静听周围的音声。

第二步,倾听音声。

无论是白天人声鼎沸的菜市场里、酒吧KTV里、工厂车间里、办公室里、车来车往的马路边上;或是夜里家中各种电器的低鸣、音响放出的音乐、电视的声音;或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或是自己的念佛声、诵经声、持咒声,等等。一切环境、一切音声,都可以拿来倾听。
第三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比如倾听一首歌曲。

融入到歌曲中。试着与歌曲无分彼此,打成一片,如流水一般,和音同尘。
抑或,像驰游在音声组成的大海里。海面上波涛澎湃起伏,是音声的色相;逐渐地沉没,深入海底,是音声的无分别相。深入海底时,注意力从听闻音声上解放出来,身心静定。或有杂念,都不能影响。

注意七个要点:

一,不要用耳朵去寻找、刻意倾听歌曲的音声。而是:音声自然地流过来,经过耳朵,自然听闻。

二,对于好听的音声不要欢喜追逐,对于难听的音声不要烦躁,不要拒绝。

三,各种音声,尤其是一首完整的歌曲,会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剧情、意境、旋律出来。心思不要跟着剧情、意境和旋律跑掉。

四,各种音声,或歌曲,在业内人士眼里,不过是按照某些规则堆积在一起的音量、音调、音色罢了;在编辑软件里面,歌曲只是一组连续的波线而已;在能量层面,不过是能量的起伏流动感罢了。理解了这些,有助于破除音声色相,入闻性之流。

五,入流时的静定,不是刻意做出来或想象出来的,而是一旦入流,身心自然趋入的静定的境界。

六,入流时的静定,是灵明清澈。不是死寂沉沉的静定,也不是像要睡着了一样迷糊混沌,倘若如此,就修偏了。赶快修正过来。

七,听着歌曲修耳根圆通法门其实是最难的。听情感恬淡的、舒缓的、相对单一的音声,比如雨声、轻音乐等,更容易些。

第四步,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入于闻性之流后,所闻的音声不闻,静定升起,此静定没有动静二相。
此时所闻的音声虽然不闻,但是还是有的,依然能够听闻到,只是不起心去听而已。
第五步,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静定之功夫不断地增长,能闻所闻渐渐销尽,一切能闻所闻都不住了。
当一切能闻所闻都不住时,身心境界会产生光明,光明起来。

第六步,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觉是觉知、觉察。闻相当于鸡蛋的蛋清蛋黄,是厚重的觉,觉相当于蛋壳,是闻的表层部分。通过入觉性之流破除能觉所觉:与能觉所觉打成一片,消弭能所对立,这时就会生出大圆觉的境界,就是“空觉极圆”。

空觉极圆,既是对修行境界的如实陈述,也是在说,要把能觉所觉完全空掉。
修到这一步时,就踏入了甚深禅定境界,身心完全安住不动。

第七步,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接着入空性之流,破除能空所空。

能空所空是假空,假空仍然是有相的,还有空的形象。当此假空灭除掉时,就是一切有生灭有对立的事物通通灭除的时候,真空立刻现前。

真空就是不生不灭的佛性大本源!

八 修证后的境界
观世音菩萨修行耳根圆通法门成就时,“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修证境界。

但并不是所有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人所获得的修证境界都是这样的。有的人所证者深,有的人所证者浅,乃至浅到只到“寂灭现前”的地步,平淡无奇。证量浅没关系,只须在日后的生活中做好保任的功夫就行了。

怎样做保任功夫呢?

仍然很简单:多多地住于寂灭境界中。遇到生活里的起心动念,则以寂灭境界化之。久久纯熟,起心动念也是寂灭,动静合一,即乃大成。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修行起来并不困难,只须晓了经文,理清意旨,然后按部就班地用功就行了,速得即生成就!


作者:金毛吼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32299/answer/8772384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修行方法~南怀瑾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修行方法~南怀瑾


以耳根听自己念佛声音的观音法门,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而且易于得止得定。当然修观音法门也可听外界大自然的各种音声,但还是以听自己的念佛声为最佳。不管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字一字念得清清楚楚,不宜求快,最好是用金刚念诵法,一口气一口气地念(念咒亦同),气的长短与音调因个人身心状况和习惯而异,以轻松自然为原则,避免勉强搞得气急败坏。

一般人念佛都是粗浅地在喉咙间嘶叫,没有让气自然沉至喉咙以下,同时也将心沉下来。念佛如果心浮气躁,那就不对。那样念法,声在喉间,越念气就越粗越大,根本是吼不是念。真正念佛应充满了亲切诚恳的归属感,内敛含蓄,有如投靠在诸佛菩萨的怀抱里,或者将诸佛菩萨捧在心坎里。念时嘴门微张,嘴唇不动,只舌头动,牙齿轻动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气别窜出来,沉至丹田,一口气「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苦萨、南无……」地接下去,等到要转气时,嘴巴闭著,不要呼吸,让气自然充满胸肺,顺心沉淀下来。嘴里微声,心里在念,不管开口念闭口念,大声小声,躺著坐著,皆将注意力轻轻放在心窝子胸口处,不宜在脑子里念,否则容易睡不著。


如此,你边念,心中宁静安详,同时耳朵用心回转来听自己的念佛声「南─无─观─世─音─菩萨」,一个字一个字听得清清楚楚。此时,如果中间有其他杂念妄想来,你不要管,不要担心。妄想再多都无所谓,它并未阻碍你念佛的正念。这有如蜡烛的光明和黑烟一样,佛号等于光明,妄想则是周遭的黑烟。黑烟尽管冒,只要佛号不停,即是光明不灭,二者彼此无碍。又如挖井,把泥巴挖出来成一深坑是念佛,挖掘中途难免有些碎泥剥落是妄想,碎泥剥落,没有关系,主要在于不断挖掘,越挖越深,井自然成。

以上所谈的修持方式,便是观音法门的「初于闻中」

以上所谈的修持方式,便是观音法门的「初于闻中」,然后「入流亡所」,这样念久了,也许一日、或一月,乃至一年,也许两年三年,乃至八年十年,不知那一天,功夫深了,火候到了,突然「入流」,有如接上了宇宙能源的总开关,一下入到自己自性清净之流。你们有人做气功学长生不老,练到百脉顺畅,气机归元,也是一种「入流」。但佛经之「入流」为入法性之流,初步回归到法界本体。心念空灵,杂想没有了,佛号也没有了,什么念头皆不起,清清净净,有如楞住了一样,但非昏沉冥顽,而是清明通达,无客观之境,这是「亡所」的初步境象。


其实,我们修观音法门,闹市中的咖啡馆、音乐厅,是一种极佳的场所。到那里去,不要听音乐,只听声音,身心放下,听听听,无所谓曲调音色之美不美,或者歌声之断断续续,不要多久,人就「咚」地宁静下来。像我们年轻时,一些学佛朋友在一起用功,有时兴来说,嘿!大家修观音法门去。干什么呢?──看戏。戏园子里,台上「咚咚咚」锣鼓敲得紧,人影幢幢;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声嘈杂,四面八方空气鼓荡。你一边自净其意。一边眼晴望著台上,以看非看,只是倾听,没一会儿,整个人顿时静谧下来,外界再怎么热闹吵杂,毫不妨碍,不觉周遭有任何人存在,舒服极了。

一真法界寂然现前

此是观音法门之第一步,还得再进一步修去,更上层楼。既然能够修到「入流亡所」,心念清净,别无杂染。那么此时冷气机声还听得到吗?有人叫你吃饭还知道吗?──当然听见也知道,但不为所动。外界来来去去的声响,了然于心,但都与己毫无关系,绝不干扰,「所入既寂」,所听进来的音声皆是寂灭相,明明白白,清清净净。然后便到了第三阶段「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何谓动静二相?我们现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句圣号念出声音,或者光是心中起念,皆是动心,是名动相,尔后嘴不念,心也不念,没有声,没有观音之名,听到一个什么佛号都没有的境界,这是静相。你们有些人老想入山修行,真把你送到大霸尖山、太武山的深山里,一到夜晚你非吓死不可。一般人习惯尘世中各式各类的混杂声,一旦什么声音都听不到,天地一片沉寂时,难免惊怕惶恐,但是对于真正的修行人,这倒成了人生难得的一大享受。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念头动没有关系,不动也没有关系;外面打雷地震不算一回事,宇宙毁灭万籁死寂也不算一回事。动来知道动,静来知道静,一切明明了了,觉察无失,但心不动,不起念头,功夫至此,在修行道上已是相当可观,但仍须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如此再慢慢修持下去,清净到极点,寂静到极点,「闻所闻尽」,能够听动相、能够听静相的清清净净那个,也切断了空掉了。于此,常人无法想像,并非什么都听不见,而是什么都听见,但当下什么都空掉,即有即空。然而如此到家了没有?没有。还要「尽闻不住」,连这个空的境界,也不停留执著。如果留滞于此,耽溺空境,使成小乘罗汉,只想偷懒,不肯度生,不是大心菩萨。

再来,「觉所觉空,空觉极圆」,到此便算开悟了。空的极致,能觉悟的和所觉悟的都空了,空也没有,有空便差。悟是悟了,但并非悟空执空,有相和空相都了不可得,没有什么有不有、空不空的问题。有也不有,空也不空,觉也不觉;也可说已经空了,已经觉了,悟见本来,极为圆满。
像这样可以说是「空所空灭」,空没有了,不空也没有了,泯绝一切相对的万法名相,统统归于清净,到达「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地。所有我们一般凡夫,日常分分秒秒来来去去的妄想烦恼,宇宙万法生生灭灭的迁流现象,到此一概了结,真正「一真法界」寂灭的本来现前,一切法性清净,自性清净,不假功勋,自然如此。每一个众生都是佛,都是观世音,圆满自在,了无挂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于是便自然超出三界火宅的困囿,完全突破学佛修道的法执,证得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圆成,天地森罗万象,法法无碍。「获二殊胜」,得到两种不可思议的特殊能力与功德。我们学佛修道,一至于此,那就不须再论什么大澈大悟,功德圆满等等疑问了!

获两种殊胜与十四无畏

那么,所谓「获二殊胜」,究竟是那两种呢?「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此时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完全升起,同三世无量诸佛所具的大慈大悲之心相互吻合,并且澈澈底底体会到一切众生轮转六道,历种种遭遇,受无量诸苦,亟待救度解厄的需要。慈心以世谛来说,即是父母爱儿女,需要什么就给什么那种无微不至的关心,悲心则是孩子遇难,哭得很伤心,想妈妈、要妈妈给予母爱的抚慰与疼惜。
观音菩萨由于修耳根圆通法门,证到最极致的成就,得到此二种殊胜的慈心与悲心,因此他能如「法华经」上所言「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三十二应化身,乃至无量千百亿化身,游行无量世界国土,救物利众,普济群生。而楞严经本处,在谈完耳根圆通的修法后,也说「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并且得到「十四种无畏功德」,能予一切众生无畏之施。所以每一个存在的生命,不管你学佛也好,未学佛也好,菩萨永远站在你的身边,永远活在你心里,解你的难,救你的苦,不必害怕。

至于这十四种无畏功德,经中原文颇长,暂不一一细举。现在直接来谈谈下一段观音菩萨修获耳根圆通,得证无上菩提道果,所成就的「四不思议无作妙德」。经文如下: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首先我们说明这第一种「不思议无作妙德」,「无作妙德」是不假造作而本具的功能与德性,神通智慧一切现成无需他求。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贝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这一段请大家特别注意。我们修持观音法门,开始就靠自己耳根反听自己念佛之声,获得极微妙的心法,明心见性,达到「心精遗闻」的境界,心的功用精炼到极致,根本不胡思乱想,不需靠耳朵听声音,只有一个能听的本性,无依无著,清清净净,安然在此。因此「见闻觉知不能分隔」,你要看那里,便看到那里,无关眼睛开闭与否,山河墙壁不能阻碍,也不必借助什么望远镜、显微镜、卫星电视等等科学工具;你要听那里的声音,都听得到;要感觉什么事物,都感觉得到,身心全体融成一个。它的功能至眼能视,至耳能闻,至身能觉,至脑能思。见闻觉知四样东西,其实就是一个圆满无碍、无所不能、纯然自在的清净之心,「成一圆融清净宝觉」。一切都是这个具足一切可能性、无限宝贵的本然觉性在作用,「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能示现千百亿不同形貌的化身,随缘宣说各式各样应机的秘密神咒,大悲咒、大明咒、准提咒、白衣神咒,乃至外道有些咒子,也是观音菩萨方便所传,灵验异常。

大家都知道,我们历史上南北朝梁武帝信佛非常虔诚,他的师父是大名鼎鼎的宝志和尚,亦称志公禅师,我们读济公传这部传奇小说,里面有些故事并不是济公本人的,而是套用志公禅师的故事。

志公禅师出身如何?史无明载,只「五灯会元」提到有位东阳的民妇,听到树上一个鸟窝里有婴儿的啼哭声,便将他抱回扶养,七岁就依钟山沙门僧俭出家,究竟是谁家的孤儿?还是个问题。志公禅师的神通广大,梁武帝十分恭敬他,怕他年纪大了,将来一涅槃,再也无法朝夕相见,便诏画工为他画像,以为日后留念。画像很苦,你们大都没经历过。以前我们看祖父母这一辈请人画像,要四、五天坐在那里不动,随画师摆布,好苦。
那个大画师画志公禅师,怎么画都画不起来。原先鼻子这样,画到一半,又不一样了,改过来后再看,竟又变成另一副模样,其他部位亦是如此。这下把这个「画龙点睛」声誉崇隆的大画师搞得焦头烂额,汗流浃背,不得已将笔一摔说:「师父啊!你老人家慈悲慈悲好不好,不要这样,不然我画不成的。」志公禅师说:「我没有逗你玩啊!是你自己画不来。」画师说:「请你老人家的德相暂时稳定下来好吗?」志公禅师说:「你真要画我吗?好,就画吧!」画师拿起画笔,重新要画,仔细一看志公禅师,不得了,竟是十二面观音的庄严宝相。所以日后我们看到的十二面观音像,也可以说就是志公禅师的庄严宝相。

这个故事就是观音菩萨能现「众多妙容」的实例,而所现不仅限于十二面,「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任何数目的头面都能显现,都是「烁迦罗」首,功德具足,金刚不坏。并且,既然能现无量之首,当然亦能现无量手臂,「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母陀罗臂即兜罗棉手,十指尖细,优美柔软,安结法印,妙不可言。现在台湾有些庙子的千手千眼观音,全部的手臂整体看起来好像一只大蜘蛛一样,不合经文描写,未免美中不足。

人人都可能是观音菩萨

再者,能现无量手臂,百千万亿眼目自然不在话下。「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能观十方法界六道轮回一切众生的种种际遇,随缘给予救助。而救助的方便当然不拘形式,「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有时现慈悲相,如慈母一样慰抚爱子;有时现忿怒相,严厉教导冥顽不灵者改过迁善;有时打坐入定,有时讲经说法,形形色色,说难尽举,以此不可思议的大自在神通智慧,现百千万亿不同诸相,救护众生。所以我们如果将观音菩萨,认成一种固定的形象,那便大错特错。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学佛者也都应把任何人都当成观音菩萨。如此修持佛法,容易得益。

经载文殊菩萨言:「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成了佛,成了菩萨摩诃萨,便能如此。身为法中之王、空王,要如何变化,便如何变化,自由自在,一切无碍。其实观音菩萨无穷尽的变化身中,也有示现在魔道里的,因为菩萨大慈大悲,不舍任何一个众生。同时度了一个大魔王,等于救护了许多众生免于魔难,也是行菩萨道非常重要的一环。

比如修密的,有学嘛哈嘎拉者。嘛哈嘎拉是大黑天、大财神,本是天上一个无恶不作的大魔王,不得了,现已成佛。谁度了他?──观世音菩萨。这个天上魔王,厉害得紧,你来一千一万个孙悟空都拿他没办法。他又黑又丑,又坏又凶,神通大,福报也大,什么都有,只缺一个好太太,却又非常喜欢异性,但没有任何女子喜欢他。后来他发愿要得到一个超越天上人间第一漂亮的女人为妻,结果有人来告诉观音菩萨,菩萨一看,这个魔头非度化不可,便化身成他理想中的美女,嫁给了他,无形中将他感化了,成了佛。

由此可知菩萨度生,不分怨亲正邪,我们这个世界上许多外道宗教,其中也都有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权宜示现的方便是不可思议的。讲完了观音菩萨第一种不思议无作妙德,接著来谈第二种: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观音菩萨说,因为我从耳根圆通修法入道,首先听闻佛法,再以脑子思维,最后从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的六根六尘中解脱出来,不受任何物质界与精神界的障碍,来去自如,自由自在,得证无上菩提道果,就如声音能够穿墙越壁一样,在宇宙间任何次元的世界中,随缘示现,教化有情。所以说你关起门,阻挡观音菩萨不要来,他还可以化身为土地公、城隍爷、妈祖娘娘,乃至老鼠、恶鬼等等,来和你见面。

不思议妙德作众生依怙

比如我有位老同学朱镜宙先生,是章太炎的女婿,现年九十多岁,原本是个基督徒,起先很看不起信佛的人,认为佛菩萨是无稽之谈。后来不知怎么地突然信起佛来,信得比谁都虔诚。有一回我问他「你怎么信佛的?」他说:「观音菩萨度我的啊!」我跟他开玩笑说:「观音菩萨怎么也度你这个人?」他说:「哎呀!别挖苦我嘛,事情是这样的……。」原来八年抗战时他在重庆,有一天夜晚从罗家湾出来,街上的路灯昏昏暗暗的,突然看到灯柱下一个穿白衣的女人背影,他老远走过来,叫道:「哎,是什么人?」问了几声都不回话。只见那个身影慢慢转过来给他看,这一看,可不得了,竟是个女鬼,并且一幌眼便不见了。他吓得拔腿拼命跑,也不管什么祷告耶稣基督上帝的,只听得自己口中直念以前在家中老一辈常讲的观音菩萨圣号。就这样经历这次事件,他整个人便从此皈依佛,相信有鬼神,更相信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他认为那次所碰上的,其实并不是鬼,而是观音菩萨看他学佛的机缘成熟了,特地示现鬼身来度他的。

观音菩萨的神通智慧,「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他的形象不定,咒语不定,「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观音菩萨不管其现任何形,诵任何咒,其目的无非为了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众生,离苦得乐,免于恐惧忧虑,因此十方无量世界的有情众生都感念他是「施无畏者」。提到咒语,这是宇宙音声的一大秘密,鬼神不知,凡夫难测。观音菩萨为了度生而宣说的咒语,无量无边。因为他证得的,正如密宗「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解中所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的境界。世间任何音声,本身都是咒语,都是总持陀罗尼,这一点唯有如实证悟的修行人方能知其一二。

另外观音菩萨的第三第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是什么呢?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这段文字相当浅显,大家应可读懂。观音菩萨由于修持耳根圆通法门,证得宇宙万法清净的根本,福德智慧究竟圆满,为一切众生之严父慈母,皈命所在。因此他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众生便肯布施种种珍宝,乃至舍弃身命救助他人以为供养,求忏增福。
并且,观音菩萨也已经得到最无上的佛心。什么是佛的真心?观音菩萨最能体会个中三昧。佛的真心是慈悲,因为真慈真悲,所以不但以各式各样的珍珠宝贝稀有之物,供养十方如来,同时也以平等心来供养法界六道的轮回众生,令他们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定得定,求健康长寿得健康长寿,甚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只要你诚诚恳恳,毫不怀疑,依观音菩萨的教法而修,世上没有任何事情不会成就的。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的修习报告,最后下结论说:「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说明耳根圆通的观音法门,是修学佛法证入三昧的一个最佳途径。朝也观世音,晚也观世音,天天都念观世音,时时都念观世音,耳根反闻,内心倾听,一定成就。这段的大意如此,因时间的关系,不再细表。留待各位回家慢慢参详,慢慢体会,将整个观音菩萨各层次的修法融会贯通。

耳根圆通法门 - 元音老人主讲

耳根圆通法门

元音老人主讲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讲于深圳


◎甲、修证法要

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在六根中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故极易成就。我们在修法时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倾听自己心念咒的无声之声,要一字一字听得分明,才能把整个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摄牢而不起妄念,从而证入三昧,打开本来,亲见佛性。我们修心中心密法,就是把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位菩萨的用功法门合起来进行的。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时说: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现在用观世音菩萨所选择的六根中最利的耳根,统摄其他五根的方法来绵密持咒,也就是照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教导法修行。这样就把两大菩萨的用功方法合为一体来进行了,故最易成就。现在让我们来对照一下观世音菩萨是怎么用功观照成就的。他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观自己能闻声音的闻性。而我们持咒时心念耳闻也是同样的返观自性。当我们持咒时,静听每个咒文的字音,就把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了,将身心放于能闻的法性当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有几种解法,其中一种讲法是一个耳朵听进去,从另一个耳朵出来,意指入进去就流掉,不停在心里面,照字羲上解也讲得通。另一种说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声音来了不顺音声流浪,不跟声音跑,这也讲得好。(初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声音跑)。正确的解释‘入流’应该是将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置于能闻声音的法性当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观环境(如声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来啦,不为外界环境干扰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闻,才能抓住妄念不随之流浪,才能入定。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讲: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们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动,咒语念不出来,要勉强提也提不出来。这时候就不要再提咒语了。‘所入既寂’就是我们的妄心寂然不动了。念头停止不妄动,那就没有什么动静二相了。动静二相是相对而有的,既没有什么动、乱,故也没有静寂了。‘了然不生’者,虽然没有动静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的没有知觉,而是了然不生。我们用功处于定中时咒语就不必再提,只静静地看著它,看这一念不生,寂静而了然的是谁?此时动静二相虽然了然不生,但是还没有化空,还有不生的一念在。再进一步,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时候功夫已做到闻与所闻统统没有了,处于寂静的禅定中非常快乐,非常轻安宁静,非世间乐事可与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乐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进见不到本性了。我们做功夫到这地步,往往发一点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为到了家,哪知还相差甚远,所以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假如此时我们放大光明,或见佛菩萨现身,乃至其他许多的神妙境界,都不可动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著,非但不能见性,还有著魔的危险。假如出现什么恶境界或鬼魔现前也不要惊怖,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相并非实有。一者可能是业障幻现,二者或许是护法神考验你,看你幻境当前动不动心。总之,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无事了。‘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简单地说,就是当能闻与所闻净尽而深入禅定得某些乐受或小神通时都不能住在这里面而裹足不前。要一点境界都不住—不论什么善境界恶境界都不住,将其化空。更进一步将‘尽闻不住’之觉也化空,才能将能觉之心与所觉之境完全空掉。因为能觉与所觉还是相对的妄觉,不空掉它是不能见性的。但妄觉化空还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与所空相对的幻觉,这就是无始无明,也须照破它。所以观世音菩萨进一步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能空所空—相对的幻妄都消灭了,达到一丝不挂,一法不立,净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才能彻见真心。我们修法修到极处,忽然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或者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一时脱落,这是好消息到来的时刻。此时乃千钧一发之机亟须猛著精彩,看这无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谁?还是自己本来面目否?稍一停机伫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当机立断一把擒来,即亲证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错认空顶好,一点都没有最安静,住在空上,不思前进。殊不知这是一条岔路,一著空就落于‘无记’—死在那里就完了。禅宗诃斥住空的行人为‘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头。’这种人是永远不会见性的。所以空也须消灭掉。进一步才能达到—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才能见到本性。所谓‘生灭’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头,因为这些都是有生灭的。这些生灭的东西都消尽、外加空也消殒了,那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才能现前,这才是真证见本性。我们修法修到能所双亡—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时脱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虚空也粉碎时,就豁然开朗亲证本性了。

那么证见本性后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没有,因我们多生历劫的积习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彻的,尚须历境练心,消尽妄习,才能挥发神通,圆证佛果。得有个‘理属顿悟,事则渐修’的过程,所以还要做绵密保任功夫,除尽妄习,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证到观世音菩萨所证的‘十方圆明’的胜果。

◎乙、保任证道要诀

一、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的灵知即当人的佛性。学人果能于此不惊不怖、深信不疑,立定脚跟,安住保护,净尽妄习,圆证佛果,诚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二、观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内看,不是向外看,观这一念不生处(念头未起处)念头起来就看见,不理睬它,不随之流浪。这一步最要紧。如念头起来看不见,就不行了。证见本性后,要于行、住、坐、卧处观照保护,‘外不为境牵,内不随念转’即为最好的保护法。念起不住,不随之流浪不停,即为无念。不是压念不起,亦不是将一念不生的时间拉长为无念。

三、平时应缘接物,须‘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就是做事之时无第二念,既无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事情做过了之后心中毫无挂碍,如未做过一样。而不是逃避事情,死住在无事匣里。

四、证见本性后,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为真心的妙用。妙用与妄作的分别即在‘有住’与‘不住’之间,住即妙用化为妄作,不住即妄作摄为妙用。

五、做保任功夫,先须绵密保护,于一切时不忘记,继须于保时不死守,后于不守时能化。

六、能在事境中精勤磨练,于行、住、坐、卧当中不断做去,三、五年决可打成一片,不求神通而神通自发。

七、无所求,无所得,能入佛亦能入魔斯真到家矣。行人往往著在神通上,以为未发神通不为见性。这是极大的错误。须知能立稳脚跟不为妖言魔语所惑,时时处处潇潇洒洒、自自在在,得真实受用,即是最大神通。

八、心地法门,是诞生王子。在心地上做功夫,将来一定成佛。其他任何有相殊胜法门,俱系外围功勋位,纵或发什么大神通,也只能立功受奖俯首称臣,而不能成佛。